姜建玲:經營幸福“小家”照顧社區“大家”
姜建玲為婆婆遞水果。
在臺江區寧化新村,臺江建材廠退休職工姜建玲孝老愛親的故事是社區里的一樁美談。作為臺江區道德模范、臺江區最美家庭、福州市最美家庭獲得者,姜建玲三十五年如一日,用真心、真情、真愛呵護著一家四代人和身邊的老人、鄰里,于平凡中演繹著人間大愛與溫暖。
“小家”溫馨
四代六口人相處融洽
1986年,姜建玲與丈夫唐俤俤結婚后,就搬到了寧化新村,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幾乎包攬了所有家務活。“她這個人又勤勞又熱心,從嫁過來就一直操持這個家,和我生活了幾十年,從來沒紅過臉,也沒嫌棄過我們。”姜建玲的婆婆、87歲的游依媄說,自己年齡增大,平時很少下樓,在家里不但幫不上什么忙,很多時候還需要兒媳婦照顧生活起居,但兒媳從來沒有抱怨過、怠慢過。
姜建玲位于寧化新村的家稍顯逼仄,卻著實溫馨和諧。兩房一廳的空間里住著一家四代六口人——姜建玲的婆婆、姜建玲夫婦以及姜建玲的兒子一家三口。
“很多人都很難想象,我們這樣的大家庭,擠在如此狹小的空間里,相處了幾年下來不但沒有矛盾還能其樂融融。”姜建玲的兒媳李惠娟告訴記者,由于老公和公公長年在貴州打工,自己帶著孩子和婆婆、太婆婆生活。“我剛結婚的時候心里也嘀咕,自己能處理好這樣復雜的關系嗎,但是婆婆的舉動給了我榜樣和信心。”李惠娟說,“我婆婆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愛計較,一點點得失她從沒有放在心上,她常說我們哪怕吃點虧也別想著占便宜,多付出的人總是幸福的。”
“大家”有愛
社區老人變成“鐵粉”
“家,講血緣更講親緣。血緣有限,而親緣可以不斷衍生。”這是姜建玲對“家”的理解,也是她把對家庭的愛向更遠處延伸的動力。
同住寧化新村的空巢老人陳振玉年事已高、身體不好,又碰上其兒子失業、家庭困難。1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社區活動上,姜建玲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后,就經常主動上門,幫老人料理家務,自掏腰包給老人買菜做飯。甚至老人在突發疾病時,第一個想到的是向姜建玲求助。姜建玲把老人送醫院就診后,還為其代墊醫藥費,端茶送藥。去年“五一”前夕,陳振玉老人病重,彌留期間,姜建玲承擔了大部分在病榻前照顧老人的工作。老人常激動地對看望自己的社區干部說:“姜建玲比親子女還要孝順、還要貼心!”
除了照顧陳振玉,熱心的姜建玲還常年活躍在社區公益事業一線,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長年擔任寧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志愿者,成為社區老人最信賴、最貼心的“女兒”。“社區里不少老人都是姜建玲的‘鐵粉’,姜建玲說的話老人們愿意聽也聽得進,她為我們社區工作的開展出了不少力。”寧化社區居委會主任陳琳說。
姜建玲說:“親人是‘小家’、社區是‘大家’,只有一個家和諧了,家庭成員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自己能為親人鄰里間的和睦出一份力,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