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 品讀會館煙雨 抒寫文化傳承
“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商貿盛都”的臺江有著得天獨厚的“面江臨海”地理條件,素有商業貿易的“黃金寶地”、福州經貿的“灘頭陣地”、物流中樞和金融信貸中心的美譽,曾經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在此,孕育了一批融合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西方建筑元素的近現代優秀建筑——會館。
為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近年來臺江區始終堅持“保老城、建新城”的思路,深入挖掘和保護利用古厝會館,努力打造具有福州特色、臺江元素的歷史文化品牌,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記者鄒家驊 攝
“紅壁釘瓦”是興安會館獨特的地域建筑特色。記者鄭帥 攝
三山會館。記者鄭帥 攝
臺江區主題黨日活動在廉政文化示范點古田會館舉行。(臺江區紀委監委供圖)
永德會館。記者鄭帥 攝
柔遠驛內的福州琉球館史跡陳列展。記者鄭帥 攝
見證商業繁華 兼具多種功能
會館始于明末清初,建館的基礎多為鄉音鄉情交融、旅居之所,后來因為工商業的飛速發展便成了工商業者“聯絡同業、互通商情”的同鄉行幫組織,堪稱一個個“城市會客廳”。
“會館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像現在的同鄉會,又像各地駐榕辦事處。”著名文史學家、閩都文化研究會評審委員會首席顧問盧美松介紹,會館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本地域商幫和同業的利益,以鄉誼為紐帶,聯絡感情、互動信息,減少摩擦、協調糾紛,促進商業活動規范有序地開展。
具體而言,會館主要有商業、聯誼、娛樂和文化教育4種功能。會館是都市經濟繁榮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中,商業功能是會館最主要的功能,為本籍在榕的鄉親提供住宿,寄囤貨物,聯系洽談,具有客棧、倉儲、牙行的作用。會館還有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功能,即為進京趕考路過福州的考生提供考試落腳的地方,提供食宿,乃至生活照顧、經濟資助、延師輔導。再比如建寧會館,則是一個館廟結合的場所,門楣上嵌有“天后宮”。
據悉,臺江地區的會館多達30余所,映襯出臺江地區多元化的商幫文化和閩商實力之盛。
匯聚中西特點 融合多元風格
氣派恢弘的外墻、高大敞亮的廳堂、精雕細刻的牌匾、古色古香的樓宇……臺江會館的建筑樣式異彩紛呈,不少是繼承祖籍地的傳統特色,并吸收福州地區的藝術風格。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會館,采用西洋歐美式,有新、奇、特等特點。
多數會館面積較大,如福安、寧德、建寧、壽寧、延郡等會館,均超過1500平方米。會館普遍都有戲臺、酒樓、廳堂、廂房,個別會館還有書齋、花園、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漆金涂丹,花木扶疏、環境清幽,而且牌匾紛呈,楹聯薈萃,其中不乏佳作。
創建于清代的興安會館,占地面積達3000平方米,縱貫上下杭兩條路。“紅壁釘瓦”是興安會館的獨特地域建筑特點,采用特別燒制的紅壁瓦釘釘在墻體和木構架上,既能保護墻體,又起到裝飾美化作用。遠遠望去,整個墻體猶如鱗甲披身,十分壯觀。
位于三捷河畔的永德會館,是永春、德化兩縣的陶瓷、木材等商幫集資所建。會館東西寬36米,9柱8間排,很有氣勢。大門雨遮外挑,以羅馬式石柱支撐;第二層屋內旋轉樓梯,拱形門窗搭配磨砂玻璃采光,門前廊道配木柵欄等西式建筑;第三層歇山頂,純屬清代古建筑,形成中國傳統建筑與仿西洋建筑疊加的獨特風格。
坐落于洋中橫街巷65號的三山會館,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是當時福建綢布業巨頭集會場所。堂內石柱、石礎、藻井、斗拱等結構完美,存留楹聯題刻多副,極具福州地區清代民居建筑特色。
這些會館是蘊含豐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臺江商賈文化遺產,是研究福建歷史、經濟、風俗、民情的重要載體,也是頗具特色的融商貿、神緣、民俗、文化和建筑等多元文化于一體的重要景觀。
提煉活化利用 傳承會館文化
沿著同德路一路走來,一座佇立在路邊的紅磚建筑在眾多高樓大廈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這正是由古田縣商幫集資建造的古田會館,是福州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會館之一,1996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中國人的所有活動中,包括商貿活動,不僅僅是錢財的流動和商品貨物的流轉,包含著很多文化內涵。”盧美松介紹,古田會館不僅彰顯著精妙秀巧的建筑之魂,而且凝聚了回報鄉梓的從商之義,以及誠信廉潔的商賈文化。古田會館內至今仍完好保留著建館當時的3塊方青石碑,所刻所書,得見會館建設的過程和收入、支出的詳細情況,其誠信廉潔之風可見一斑。
2007年,在市、區兩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臺江區斥資對古田會館進行整體修繕。近年來,臺江區不斷挖掘提煉轄區內的會館文化、傳統行規行訓、家規家訓中的廉政元素和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素,在古田會館內設置會館文化、家規家訓、道德講堂、清風書場系列展廳。如今的古田會館成為了展示臺江獨特廉政文化傳承的示范點。黨員干部、市民群眾絡繹不絕來此參觀學習,培育廉潔家風,崇尚清正人生。
古田會館是臺江會館在新時代“活”起來的一個縮影。閩清會館作為福建省屏山畫院分院進行書畫陳列;汀洲會館作為閩都畫院總部常年開設畫展……臺江區深入挖掘會館的文化內涵,對各個會館進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將其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沉睡多年的古建筑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