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滄桑巨變 擁抱美好時代 臺江十大奮斗故事揭曉
人指南臺山與川,大驚喜氣異當年。新中國成立70年來,臺江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昨日,臺江區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宣講報告會,活動由中共臺江區委組織部、中共臺江區委宣傳部主辦,臺江區融媒體中心承辦,70年來臺江十大奮斗故事正式揭曉。
每個故事的背后,都是臺江區人民群眾不畏艱難困苦、砥礪奮進的生動再現。
每個故事的背后,都是臺江區黨員干部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無悔堅守。
每個故事的背后,都是臺江區發展基礎不斷鞏固、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的真實寫照。
奮斗成就偉業,發展鼓舞人心。今天的臺江已經脫胎換骨、煥然一新,向世界展示新時代新形象。讓我們一起傾聽這10個故事,感受臺江巨變,展望臺江未來。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臺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海峽金融商務區燈光秀。謝貴平 攝
1舊屋改造
讓更多居民實現安居夢
“20年前,我們哪能想象可以從破舊的棚戶區搬出來,住上寬敞的樓房!”家住蒼霞新城、年過七旬的唐慶旺感慨道。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唐大爺家的居住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唐慶旺介紹,他的爺爺是疍民(水上居民),在船上漂了一輩子,他的父親在木板房租了一輩子。而唐慶旺直到31歲結婚時,才擁有了9平方米的家。“房子昏暗悶熱不說,就怕哪天誰家發生火災,燒得左鄰右舍片瓦不留。”唐慶旺說,上個世紀末,蒼霞仍然以連片的棚屋為主,木板墻上的縫隙常年用報紙糊著,是“紙褙福州城”的典型代表。
時鐘撥回到2000年7月2日的中午,氣溫40攝氏度,低矮的棚戶區悶熱壓抑。一位高大挺拔、面帶笑容的中年人敲門進入唐慶旺的家。看過房子、拉過家常,中年人又提出想上閣樓看看,卻發現彎腰也很難爬上去。
一周后,這片3441戶9511人的棚屋區動遷啟動。不到一個月,搬遷完成。短短一年時間,蒼霞新城拔地而起,唐慶旺收到了選房通知。
原來,那天敲他家門的,是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他和身邊的干部們選在最熱的天、正午時候來棚戶區調研,親身體驗群眾的疾苦,加快棚戶區改造步伐。
“過去有多艱苦,現在就有多滿足。”唐慶旺說,蒼霞片區越變越美麗,他的兒子還搬進了更大、更新的高層住宅小區,居住條件一代更比一代好。
20年來,臺江總計改造400萬平方米舊屋區,為20萬臺江人改善居住條件,極大改變了城區面貌。
蒼霞新城。記者葉誠 攝
2服務群眾
破解無物業小區管理難題
蒼霞家園事務服務中心。記者葉誠 攝
漫步在臺江區蒼霞新城嘉和苑,小區環境整潔美觀、綠化景觀賞心悅目、車輛停放整齊有序……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投入使用近20年的老舊小區。
7年前,物業公司因管理不善退出蒼霞新城5個小區。這些無物業管理小區今后怎么管?3000多戶居民的管理工作成了一道難題。
面對這一難題,臺江區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成立蒼霞家園事務服務中心,探索實施非營利性的民辦非企業組織參與小區物業管理模式。
“蒼霞家園事務服務中心不以營利為目的,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蒼霞家園事務中心主任方蘭鳳介紹,中心實行“政府引導、社區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監管模式,開展非營利性的小區服務,最大程度地激發民間組織管理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使社區管理工作更趨和諧、更具活力。
與此同時,蒼霞家園事務服務中心按照“差別分類”的管理原則,分別實施“溫馨家園”“清潔家園”“平安家園”三大服務行動計劃,解決了困擾老舊小區管理的自來水“一戶一表”改造、車輛停放無序、小區安防設施覆蓋等“老大難”問題。“這幾年,小區面貌煥然一新,生活在這里感覺更加舒心了。”住在蒼霞新城嘉惠苑的居民陳君升對此稱贊不已。
“經過多年實踐,蒼霞新城5個小區均達到‘安防設施配到位、綠化植被有人養、環境保潔有人做、人員進出有人問、車輛停放能有序’基本需求,居民認可度、滿意率日益提高。”臺江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把條件相對成熟的部分小區納入蒼霞街道第二批家園式管理老舊小區,實現規模管理。同時,今年8月,臺江區正式向全區推廣蒼霞家園事務服務中心的經驗和模式。
3社區黨建
“五事”工作法推向全國
家住茶亭街道洋頭口社區世貿臻園的居民林先生,平時熱心小區的公益事務。他想引進一些公益項目服務小區居民,但小區物業和居民對其方案并不支持。
林先生向社區“五事”工作室傾訴之后,社區黨委認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走訪小區居民,收集意見建議。在完善方案后,廢舊衣物回收柜、便民存放箱等一系列公益設施成功進駐小區。
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近年來,臺江區持續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結合“一居一特色,一居一亮點”黨建品牌創建活動,打造出一批具有臺江特色的社區黨建品牌,洋頭口社區“五事”工作法便是其中的品牌之一。
洋頭口社區位于臺江區中心地帶,屬于商住混合型社區,現有居民約4700人,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僅11名。為進一步提升黨建服務工作水平和辦事效率,社區創立了“五事工作法”,即聽群眾說事、讓群眾議事、幫群眾理事、向群眾曬事、邀群眾評事。
洋頭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鄭靜介紹,社區通過設立居民說事日、懸掛居民說事箱、征集困難群眾“微心愿”等方式,不斷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完善社區民情檔案,做到“一戶一檔、一區一檔”,積極構建“社區民情直通車”。“如此一來,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鄭靜說。
去年12月,“五事”工作法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臺江區把“五事”工作法作為藍本寫入創建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實施方案。
洋頭口社區工作人員向社區居民講解“五事”工作法流程。
記者鄭帥 攝
4傳承文脈
保護老城老街風貌個性
茶亭新貌。(臺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真漂亮!修復得跟原來的茶亭一模一樣。”上個月底,不少路過八一七路茶亭街的市民驚喜地發現,老茶亭又回來了。
作為清代茶亭庵的歷史遺存和200年的城市地標,茶亭見證了福州城的變遷發展。今年3月,茶亭保護修繕回歸工程正式啟動,按原面積、形制、樣貌,采用傳統建筑手法及工藝精心修復,保留了福州古民居的特色。如今,遠眺茶亭,屋蓋古色古香;細看梁架,垂花柱造型別致。
值得一提的還有,茶亭街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茶亭十番音樂和省級非遺項目茶亭老天華樂器的發源地。“茶亭的回歸,不僅能夠增加公園的文化底蘊,而且傳承了茶亭街的歷史文化遺產。”臺江區有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作為福州這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臺江區始終堅持“保老城、建新城”的思路,深入挖掘和保護利用以文物史跡、古厝會館、商賈民俗等為主體的“海絲”文化遺產,努力打造具有福州特色、臺江元素的歷史文化品牌,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5江濱大道建設
臺江多了一張五彩名片
微風習習的傍晚,臺江區光明小學老師肖海燕時常會漫步在江濱大道上,路邊綠樹成蔭、鮮花四季常開,江濱公園里傳來陣陣鳥鳴,讓她心曠神怡。
時間撥回到1998年的夏天,暴雨瓢潑。沿江大片棚戶區和幾萬人口經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驗。“這一切的改變都要從江濱大道的建設講起。”肖海燕說。
1996年10月,臺江祥板村毛家兄弟率先搬遷,臺江打響了全市江濱大道拆遷建設的第一槍。此后3年多,數百名黨員干部踐行初心使命,以實際行動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在許多“老臺江”看來,江濱大道的建設惠及千家萬戶,不僅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更是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一項“民心工程”,大家親切地稱之為“三線合一”工程——
江濱大道是榕城兒女的“防洪生命線”。1996年,我市著手修建堤路結合的江濱大道,使福州城區防洪能力提高到200年一遇,閩江北港北岸得以免受洪澇災害的侵擾。
江濱大道是吸納眾多投資者的“城市經濟線”。它拓展了福州城市發展空間,推動福州城區向東發展,激活了沿江地塊的跨越轉型,中亭街、閩江碼頭重新繁榮,兩大商務區拔地而起,成為鑲嵌在江濱大道上的璀璨明珠。
江濱大道是游客慕名而來的“旅游景觀線”。由望龍園、繽紛園、閩風園和閩水園串起來的“金外灘”,將有福之州打扮得宜人宜居;海峽金融商務區燈光秀、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國際馬拉松賽、奧運圣火傳遞,將有福之州繪成“金名片”推介給了世界。
“今天看著美麗的江濱風景,不僅喚起了我們對家鄉的熱愛,更是激發了我們打造幸福之城核心區的熱情!”肖海燕說。
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圣火傳遞途經江濱中大道。
記者鄭帥攝
6招商引資
小樓長 大招商
閩江北岸中央商務區。陳奇 攝
近年來,臺江區的招商更多借助樓宇經濟、商貿經濟優勢,引進更多的總部型、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臺江區不斷創新服務理念,建立“樓長制”,由區領導分別擔任40多座樓宇的“樓長”或“黨建樓長”,職能部門和街道、社區干部擔任“樓管員”,形成項目引進、服務、協調緊密銜接的樓宇招商工作鏈。
福州海西現代金融中心的歐珅就是一名“樓管員”,參加招商工作3年多時間里,她忙碌的身影留在了海峽金融商務區、閩江北岸中央商務區,留在了北上廣深。
“為了找到好項目,我們區的招商小分隊曾一個月內三次到北京招商。”歐珅回憶說,第一次進京,小分隊從飛機落地開始,就直奔精心篩選的企業和機構,在不到4天時間內,上門拜訪25家企業,推介臺江投資軟硬件環境。第三次進京,就與意向明確的10家企業進行了合作洽談,敲定了項目推進時間進度表。
從一棟寫字樓到另一棟寫字樓,一家企業接著一家企業,由于事務緊湊,時間緊張,帶隊樓長只能利用在車上的時間碰頭研究下一個項目的洽談要點,大家的午飯就買個盒飯在車上“扒拉兩口”應付過去。
在招商過程中,小分隊好幾個成員或多或少地出現身體不適癥狀,“但大家不想錯過任何機會,既然已經和企業約定好,就必須堅持赴約。”歐珅說,正是大家真誠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得到了客商的高度認可,促使一個又一個項目落地臺江。
7營商環境
從小微企業到福文化使者
作為升龍匯金中心“副樓長”的鰲峰街道干部走訪企業。
記者鄭帥攝
“莊銀從最初的小微企業,一步步成長為臺江區的重點文化產業企業,離不開創新創業,更離不開臺江這個孕育閩商的沃土。”說起福建莊銀實業有限公司的成長歷程,企業代表陳一迪不無感慨。
作為一家由80后青年企業家創辦的企業,莊銀在市場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一度找不到發展方向。有一天,一位區領導(特藝城樓長)來到特藝城四樓巡樓。“樓長跟我們說,莊銀的銀壺銀器很有特色,可以借助文化創意產業的東風,實現從訂單批發向創意設計、文創產品方向發展。”陳一迪回憶,這次走訪之后,企業漸漸清晰了發展思路,并開始朝著這個方向探索。員工通過參加省、市文產培訓獲得理念提升,企業產品不斷發展創新。在政策的引領下,莊銀被納入到臺江區文化產業企業名錄庫中,并獲得對接各種展示展銷的機會。
陳一迪告訴記者,作為展示福建和福州獨特福文化的使者,莊銀企業的銀器還隨“福州日”友好交流團走進歐洲,亮相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清新福建”上海推介會等多個重要活動,成為福往福來的“福器”。
從臺江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到臺江批發市場走廊,再到臺江萬達商圈、電子商務基地、鰲峰廣場、蘇萬寶商圈,臺江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眾多商圈商城。同時,商圈升級改造“十大工程”正在推進,臺江業態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以來,臺江區全力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公司總部和創業者入駐,也創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成功企業。
8立德樹人
青少年教育的“鯤鵬模式”
鯤鵬社工與親子家庭一起參與社區趣味運動會。
記者鄭帥攝
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臺江區重視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教育的作用。“鯤鵬”,就是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青少年道德教育、心理疏導、習慣養成的一個優秀典范。
作為“鯤鵬”的一名黨員社工,蔡標兵從事青少年社工工作已經10年,但是他永遠也忘不了人生中接到的第一起案例——深夜求助電話。電話是一位孩子母親打來的。因為孩子學業壓力大,考試失利,再加上父母正鬧離婚,孩子情緒一激動,產生了過激行為。
“我到他們家時,孩子拿著刀緊貼自己的手腕,拒絕家人靠近。”回憶起10年前的這一個深夜,蔡標兵依然歷歷在目。為了靠近孩子,蔡標兵對孩子進行危機干預和情緒疏導,孩子感受到了被理解被包容,慢慢的放下了刀,開始向他吐露心聲。隨后蔡標兵采用家庭治療方式召開家庭會議,修補家庭的情感問題,讓這個原本瀕臨破裂的家恢復了和睦。
在鯤鵬,像蔡標兵這樣的社工共有15名,平均年齡不到25歲。他們每天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幫助失學、失業、失管的問題青少年。揭牌至今11年,中心接待了1萬名以上青少年,累計幫助900多名青少年擺脫困境走上正道,“鯤鵬模式”也成為全國品牌。
9文明創建
志愿服務春風化雨
錢宏偉在社區為志愿者做培訓。記者鄭帥 攝
錢宏偉是臺江區一名黨員志愿者。從一名軍人到一名轉業干部,錢宏偉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對志愿服務的初心。
錢宏偉很早就開始捐資助學,幫助那些需要幫扶的貧困群體。他從每月僅有的津貼費中省出15元、20元、25元,寄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25年來,他盡心盡力組織、參與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先后榮獲中華慈善獎、全國最美志愿者、感動福建十大人物、全省最美家庭等榮譽。今年,還創建了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錢宏偉志愿服務工作室”,圍繞助學、助殘、理論宣講、志愿培訓等主題,深入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為城市文明增光添彩。
“我做這些志愿服務,不圖什么,只希望讓老百姓在我們這些黨員和志愿者的行動中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這是錢宏偉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而正是有了無數個像錢宏偉這樣的志愿者和全區上上下下的拼搏,臺江區連續五屆榮膺省級文明城區。
10紅色傳承
新閩江航線繼往開來
“我在臺江說愛你”創意快閃活動在閩江游船上舉行。謝貴平 攝
乘坐游輪夜游閩江,觀賞閩江北岸的海峽金融商務區大型燈光秀,是許多游客的最愛。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七十多年前,閩江上曾活躍著一條“紅色地下航線”。
解放戰爭時期,在臺江的閩江輪船公司一艘叫“青島號”的客輪上,有數名船員是中共地下黨員,當年30歲左右的卞貞文就是其中之一。回想起70年前的往事,卞老熱血依舊,他說:“青島號是客輪,我們就利用乘客人多的特點,趁亂將電臺配件、槍支、彈藥藏起來,偷偷運到南平。有行動時常常要連夜運送,大家一晚上都不睡。”
就這樣,中共福建省委成立了中共閩輪支部,在閩江流域開辟了一條從福州上下杭通往閩北革命游擊區的水上“地下航線”,為閩北革命根據地黨組織和各地下黨的地下武裝運送了大批人員、武器和物資。“地下航線”的黨員們以自己的職業為掩護,以船舶和碼頭為戰場,譜寫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為鞏固福建老區根據地、解放福建作出巨大貢獻。
如今,臺江區委圍繞“地下航線”黨史、“閩江游”旅游資源以及臺江碼頭區位優勢,打造了“濱江黨建”品牌。將“鼓山號”游船打造成“紅船”,在船上設立黨小組,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黨內組織生活,成為福州的重點旅游項目。今年5月,在“濱江黨建”品牌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共建共享、開放融合的城市基層黨建新路徑,籌建福州紅色航線教育基地,建成紅色教育展廳230平方米,投入2艘游船常態化經營“新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