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清道夫
閩江是福州人的母親河。今年7月下旬開始,閩江上多了18艘垃圾清理船,從駁岸到航道,每天,船上工人都要頂著高溫和水面強烈的反射,在江面上打撈6到8個小時。
上午10時許,福州臺江的閩江旅游碼頭,大型觀光游船內開著冷氣,游客在船艙里可以欣賞閩江變得清潔的航道以及兩側的秀麗風光。而游船外的垃圾清理船上,清潔工人穿著不透氣的反光制服,在烈日下打撈江面漂浮的垃圾。
昨日上午,海都記者在垃圾打撈船上站立不到1分鐘,就被江面反射的陽光照得直冒汗,空氣中還彌散著垃圾腐爛的氣味、發動機的柴油味。作為母親河上的“清道夫”,清潔工們除了暴曬外,還要靈機應對不同潮汐,處理不同的垃圾。
站在船頭撈垃圾
遇上纏住的垃圾得徒手一根根去除今年50歲的老邱,生活在建新鎮,曾在閩江以打魚為生。和陸地上的清潔工不同,入行前,公司要考核老邱他們的游泳技能,還要考核他們對閩江水域的了解程度。
閩江旅游碼頭,是漂浮垃圾“重災區”之一。每天早上6點,老邱和同事們,從這里開始一天的工作。每艘打撈船配兩名工人,船上的三個垃圾箱也各有分工,一個裝西瓜皮、水鳥尸體、死魚等腐爛垃圾,一個裝枯枝落葉,一個裝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
老邱他們穿的制服,是長袖長褲,目的是防曬,“江面上的紫外線強度,是陸地上的數倍”。為了感受水流波動,他們穿著拖鞋上船,常常光腳作業,腳皮被江水長期浸泡。
拿著網兜打撈江中垃圾,看似簡單,老邱可以一邊控制船向,一邊打撈,可謂信手拈來。而記者兩次體驗,都撲了個空。老邱說,記者還不了解閩江。
從洪山橋到魁岐大橋,是這些“清道夫”的工作區域,潮汐和地形決定了他們的上班時間表。比如,解放大橋兩側落差大,只有漲潮時才能順利通過;比如一些水灣,也只有漲潮時才能進去清理。
上個月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老邱和同事是上岸吃午飯。然而,總有漲潮時間遇上飯點,于是他們選擇帶盒飯上船,可這得克服船上垃圾的臭味。退潮時,他們要徒手清理駁岸護堤上滯留的垃圾,遇到江畔鎖鏈上纏繞的垃圾,還要徒手一根根去除。
一個月撈起40多張廢舊沙發、床墊在閩江的洪山橋到魁岐段,每天有18艘清理船在打撈垃圾,每艘船的清運路線,少則9公里,多則近20公里。老邱說,過去一個月,他記得上游漂下來40多張廢棄的沙發、床墊。這些大型垃圾,需要兩艘船4個人一起拖到岸邊。
今年7月前,閩江福州市區段,尚未采取精細的網格化垃圾清理。原先大都是沿線公園的環衛工,本著就近原則,清理駁岸垃圾,而航道中心區域的垃圾則無人清理,直接從洪山橋向東漂向馬尾。如今,閩江下游管理處接過了江面的保潔工作。
采訪的最后,老邱在岸上的同事告訴記者,明年會有更多高科技裝備加入清理行列。他們已經從外省訂造百萬元級的大型垃圾清運船;未來會在南江濱沙排場建吊裝碼頭;船只上將配備更先進的垃圾分類設施;沿線增設垃圾清運點……這些硬件,將大幅提升市區閩江航道的清運效率,進一步改善清道夫們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