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了四份報紙供鄰居免費看
|
||
|
||
|
福州上下杭拆遷在即,這里每個人仍與平時一樣生活,只是心境變了。上杭路上那位訂了四份報紙給鄰居免費看的依伯,開始擔心起以后還會有人來看報嗎?而婆奶弄里的人家,依然笑盈盈地在嘮家常,卻擔心起以后住進了小區樓房,周邊的鄰居能否相處得來……
“想那么多干嗎,能在上下杭多住一天,就走出來跟鄰居一塊多曬一天太陽吧。”經過我們身邊的一位依伯說。
從早上6點多開始擺出報紙讓鄰居看
早上10點多,從屋里拿出一瓶啤酒倒在杯子里后,今年92歲的張國潘又坐回家門口的椅子上,看著來來往往的街坊鄰居翻閱他訂的《東南快報》等四份報紙。從早上6點多收到報紙后,他就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直到晚飯后。
張國潘在上杭路住了60多年,訂報供鄰里街坊免費閱讀的習慣保持了十多年,而大伙兒來他家門前看報紙的習慣也保持了十多年。
當我們來到這個“報攤”前時,陳依伯和另外一位老人,各執一份報紙,戴著老花鏡在專注瀏覽。陳依伯的家住在上杭路靠近白馬路的一頭,而另外一位依伯家住倉山,他專門騎著電動車過來看報紙。20多分鐘過去了,陳依伯收起老花鏡開始跟旁邊的鄰居聊報紙上的內容,張國潘在一旁聽到有趣的也會跟著笑起來。
“我算晚的了,有人早上7點多端碗稀飯就過來看報紙了。”陳依伯指了指旁邊騎著電動車來看報紙的依伯說,那位依伯以前住在這一帶時,每天早上7點左右就會來看報紙,兩年前搬走以后,就養成了早上10點來看報的習慣。
張國潘喜歡鄰居們都到他的家門前看報紙,熱鬧。一天當中除了吃飯時間,幾乎都有人在看他訂的報紙。
“以后上下杭這一帶街坊鄰居都搬走了,是不是來看報紙的人就少了,這個閱報小桌子還要不要擺?”張國潘有些落寞地說。
依戀老街坊鄰里情 女婿愛往丈母娘家跑
在上杭路婆奶弄,我們遇到了與鄰居們“攀談”得正起勁的張師傅。
見我們拿著相機東拍西拍,這位福州漢子馬上用他那有濃濃福州口音的普通話,熱情地招呼我們。
“快來給這位老奶奶拍一張吧,她今年92歲了,是我們這個巷子里年紀最大的老人家了。”張師傅稱,這位奶奶70多年前就搬來這了,也是在小巷住得最久的一位。
拿來一張小木凳,老奶奶的家人也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聊天。張師傅說,他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坐在小巷里跟左鄰右舍用福州話一聊就聊半天的愜意。“小巷清幽、涼爽,鄰里之間就像一家人,你說現在這樣的地方,哪個新村、哪個小區能比?”張師傅感嘆。他老婆的娘家就在這條小巷里,因為喜歡老婆娘家人的生活,他就老往這跑。
“到了誰家門前,都能聊上個半小時,隨便往門檻邊一坐,就跟回自己家一樣。誰家的飯熟了,端起碗就吃;誰家做了啥小點心,一堆人就湊上來了,這感覺怎么不讓人想回家呢!我就愛回我丈母娘家,愛跟我丈母娘的鄰居們‘拱趴’,這才是生活啊,才是地道的老福州生活!”張師傅笑道。
那位92歲高齡的老奶奶,叫張留弟。她說,原來她家老房住了12個人,現在只剩6口人,還在老房里生活,其他晚輩們都已搬到新房里去了。
“住再新再好的房子,只怕也找不到現在這樣的鄰居了……”老人幽幽地感嘆。
來記錄這里的人多了老居民還會教人拍照
我們一路慢慢逛到下杭路時,在總管巷邂逅了一幅美麗的畫面。
一位油畫愛好者架起畫板,正專注地涂抹著色彩,把小巷對面的一棟老建筑搬到了他的油畫板上。
這位專注的小伙子不知道,正在他專注定格自己眼前的美景時,他又成了別人鏡頭下的風景……一位攝影愛好者端著相機,蹲在地上,對著他的背影和畫板,只聽得一陣清脆的快門聲響。
“每天見得最多的陌生人,就是拿著相機來這拍照的攝影愛好者了。”路邊老店的老板們,看到挎著相機經過的人,總愛這樣感嘆。當我們西走東拐進入了另一條小巷時,還遇到了一位熱心的大姐。“小妹,我看到我家門前老墻上有一株綠色植物,每天都有好多人走到這,朝上對著它拍半天,不知道是不是這樣拍很漂亮?你們要不要也這樣拍拍?”大姐說罷,走到了她說的那堵老墻旁,指著斑駁墻壁上的一株翠綠的小植物,向我們講解起拍照角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