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上酒樓”專點福州菜
除了賣書,依伯還會給人唱上一段評話
昨天上午8點,在福州臺江龍嶺巷19號門前,一尺木板做“講臺”,幾篇自編的故事是“教材”,一曲評話響亮唱起。
這是83歲柯在康依伯的“現場秀”,今年,是他講評話的第23個年頭。依伯這輩子最愛的事,就是唱上幾段福州評話。為此,60歲退休那年,他在自家門前搭起書攤,賣自編的評話本,遇上“知音”,依伯立馬擺開架式先唱上一段。
可如今,依伯的書攤和評話,隨著上下杭的改造將要消失,他也要搬進在倉山區的住宅,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
龍嶺巷自編自唱23年
“壇老參老和雞老,紹興玫瑰狀元紅,糯米木瓜百歲酒,青紅行酒綠豆燒……”穿過寫有“龍嶺頂”的石門,往小巷坡上走20多米,就到柯依伯的小攤。老遠就能聽到他中氣十足的嗓門,唱著自編的《武松上酒樓》。仔細聽聽,這武松“點”的可都是福州菜。
柯依伯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上世紀50年代,依伯在福州第二造紙廠工作,被工會選中參加了福州評話的培訓。“我可有語言天賦哦,學了3個月,《紅燈記》、《白毛女》就唱得很溜了。”之后,依伯就常為工友們表演評話,“唱得多了,自己也喜歡了。”柯依伯還喜歡看書,有天他突發奇想,把名著編到福州來,這才有了武松上酒樓,點的都是福州菜這段曲。雖然依伯在龍嶺巷里唱得自得其樂,但自家孫子都不會說福州話,評話也沒法唱給孩子聽,對他來說,也是個遺憾。
小書攤舊時光里覓知音
柯依伯的攤子小,東西卻不少,老舊的玉石扳指、舊書舊畫、草木盆栽,當然,主要的還是依伯自編的福州評話本。在他的筆下,《三國演義》有了福州評話的快板,而一首《十雙老鞋情歌》,則把舊時戀愛故事說得情真意切。
上下杭要拆遷了,4天前,依伯一家搬出了龍嶺頂。住上新房的依伯總有些不舍,每天都回到老屋,“早上6點起床,吃完早飯就出門了”。依伯的二媳婦不放心老人獨自出門,總要陪他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回老屋擺攤,吃完午飯再回去。
附近的街坊鄰居大多搬了新家,龍嶺巷里的老店接二連三關了門。昨天,依伯的老屋已經被貼了封條。盡管如此,每當有慕名來與上下杭告別的年輕人,好奇地拿著話本讓他唱一段,他仍然來者不拒。唱高興了,一些老街坊也圍過來一塊兒唱。陳依姆比柯依伯還大上三歲,馬上就要搬離龍嶺巷,昨天上午,她拄著拐杖來到依伯的攤前,聽依伯唱評話,一站就是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