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炭精畫守望黑白世界46年
一桌一椅,一盒炭粉,幾支畫筆,坐在街邊,從日出畫到日落。路過臺江洋中路的行人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簡易的小畫攤:懸掛著“畫像”招牌以及一幅幅逼真的黑白人物肖像,畫中有老一輩政治家,還有平民百姓。這些畫像就出自七十高齡的林瑞富之手。至今他仍在為人們繪制炭精畫像,他的堅持已經長達46年。
紙打九宮格憑寸照畫像
昨日上午,在洋中路一家藝術館門口的小走廊,一張小桌子上放著長短不一的畫筆,旁邊的盒子里裝著炭精粉,林瑞富正對著一張黑白照片,在打上九宮格的畫紙上一絲不茍地描摹著。“干這一行需要極大的耐心,對照相片上的人像一筆一筆小心地作畫,任何細節都不能遺漏。”林瑞富說。
記者將畫像與照片對比,一眼看去,畫像就是放大版的照片,再細一看,畫像感覺更柔和。“這些畫像都是比對寸照畫的,省得被畫的人要在這里一坐大半天。”談起畫像,林瑞富如數家珍。他介紹,這叫炭精畫。它的精妙之處在于,普通照片放久了容易發黃褪色,炭精畫不容易氧化,只要保存妥當,可以上百年不褪色。
想為家減負中洲島學藝
林瑞富告訴記者,他生在閩侯尚干的農家,從小喜歡繪畫。過去,替人畫像是一門可以養家糊口的手藝。他想,要是自己能畫,不但可以發揮興趣愛好,還能夠為家里減輕負擔,于是他決心拜師學藝。
林瑞富回憶,當年臺江中洲島上有幾位出名的畫像師。他向其中一位師傅表明學藝的決心,剛開始師傅不愿收徒,但他軟磨硬泡了三天,師傅見他有毅力,加上畫畫功底還不錯,就破例收他為徒。由于學習比別人刻苦,一個多月后,他的炭精畫人物肖像就畫得惟妙惟肖,師傅讓他“出師”。
有了這門手藝,林瑞富便學著那些街頭藝人,走街串巷為人畫肖像,46年就這樣過去了。林瑞富說,他常到福州各鄉鎮村落間行走,在需要畫像的人多的地方便多逗留幾日,借宿在主人家。今年初,他在洋中路附近租房,“寄身”在藝術館門口擺起畫像的小攤。
一天不作畫老林就難受
在旁觀看林瑞富畫像的“老福州”介紹,畫像很受人們尤其是老年人的青睞,過去,每家廳堂或多或少懸掛著親人的畫像。福州畫像店最輝煌的時期是上世紀60年代。改造前的文化宮、橫街一帶,有不少傳統畫像鋪。如今,畫像這個有百年歷史的老行當已經日漸式微了。福州的畫像鋪已經寥寥無幾。
“過去,大家難得去照相,都是請畫師畫像。那時盛行炭精畫,每天來畫像的人絡繹不絕,一張畫像賣1.5元,算是價格不菲。現在數碼相機普及了,畫像生意不好做,年輕人也沒耐心學這門手藝。”談到畫像的前景,林瑞富略顯無奈。
不過,林瑞富還是表示,炭精畫已經融入他的生活,現在一天不動筆作畫,就覺得很難受。每天早上9時到下午5時,他都會守在攤位上做活,沒顧客時,就靜心創作些人物、花鳥畫,日子過得還算愜意。
相關鏈接
炭精畫也叫“炭畫”、“炭像”,是我國古老的民間繪畫藝術,不僅適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鳥、山水畫,還具有繪制人像的實用性。它以炭精粉作為顏料,以擦筆、藥棉、橡皮等作為繪畫工具,重在寫實。它依賴于攝影藝術,即依照攝影圖片用炭精擦色,進行藝術再現。炭精畫在表現形式上具有立體感強、層次豐富、細膩逼真等特點,是集藝術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獨門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