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卜糕里加蝦油 老米時粿店榕味濃
“現在,我已經用電機來磨米漿了。我曾祖父那一輩人可苦多了,天不亮就要起來推石磨。”昨天,記者在福州市臺江區學軍路找到了“萬利”米時粿店,準確地說,這是一個簡單的攤位,今年49歲的王文清堅守在這里,他憑著家傳的手藝,做米時粿已經有35年了。
記者看到,王文清的桌上擺著白年糕、蘿卜糕和荷葉包裹的肉丸,這些都在米時粿的范圍內。古時候,米時泛指糯米丸子或糍粑之類的糕團,后來,好多福州傳統口味的糕點、點心都可以叫作米時粿。這里的肉丸外形像肉罐頭,原料有地瓜粉、肉粒和芋頭。蘿卜糕更是有蝦油味,因為里面不但有米粉、蘿卜絲、青菜,還加上蝦皮、蝦油,這才是最正宗的福州做法。
王文清說,他曾祖父王貞仁原來是福州東門外的一位村民,進城到了龍嶺頂下的馬口,開了一家小店,后來,生意越做越大。當年之所以生意好,主要是因為用料講究,比如白年糕,磨漿用的糯米一定要用連江丹陽的米。做出來的年糕不是圓餅形,而是邊緣凸起,中間下凹,老福州把它稱為“聚寶盆”。
王文清從父親那里學會了做粿,也繼承了位于馬口的“萬利”米時粿店。后來因為房屋拆遷等原因,他的小店從馬口搬到了學軍路農貿市場旁邊。
感謝趙女士提供線索,獎勵40元
招牌:萬利地點:臺江區學軍路農貿市場傳承人:王文清
征集令
在過去近半年時間里,“福州曾經的老品牌”系列通過41篇報道,介紹了大量已經消失的福州品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還有一些解放前或者改革開放之前就出現在福州市場上的老品牌,依然在街頭巷尾保留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它們的身上,往往凝結著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從今天開始,記者將走進這些老店、老廠,報道這些“青春不老”的老品牌。如果你有這方面的線索,請撥打本報的熱線電話9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