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技術還是"夾生飯" "淘金熱"背后"冷思考"
圖為口袋妖怪游戲
“現象級”技術
近日,一款名為“口袋妖怪”的游戲火遍全球。該游戲上線5小時就登上美國手機游戲排行榜榜首,此后更是風靡世界,吸引億萬玩家。
從技術上說,“口袋妖怪”采用的只是AR(增強現實)技術。然而,它的走紅卻讓人們看到了VR(虛擬現實)技術龐大的市場潛力。
何為虛擬現實技術?簡單來講,就是借助計算機及傳感技術,構建虛擬信息環境,使用戶沉浸其中,帶來身臨其境的快感。雖然虛擬現實技術的興起還是近幾年的事情,但如今,VR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市場之中。
比如,文化藝術產業就是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最為緊密的行業之一。沉浸交互式的VR電影、音樂會VR直播、VR主題公園……各類虛擬現實的文化項目如今已經漸漸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虛擬現實是文化和科技相融合的典型代表。對文化藝術產業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體驗類文化項目方面,虛擬現實改變了博物館、主題公園等傳統文化場館的體驗方式。”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
目前還是“夾生飯”?
在虛擬現實技術一片大熱的情形下,市場中也不乏一些“冷思考”。
“虛擬現實技術才開始實踐,許多消費者還處于觀望狀態。從現實體驗來看,屏幕視野太小,手勢識別精準度不高,人機交互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因此,虛擬現實要真正深入生活還需一段時間。”在美國西雅圖某互聯網巨頭就職多年的華人陳女士對記者說。
目前,虛擬現實設備通常以頭盔形式出現,用以給用戶沉浸式的3D體驗,主要針對游戲服務。然而,目前VR設備的普及難度大,缺乏內容支撐,且在用戶體驗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技術特點僅僅停留在噱頭和概念層面,被很多業內人士視為一碗“夾生飯”。
如果說技術上的不成熟在客觀上限制了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的話,在應用方面的困境則成為制約其推廣的主觀障礙。曾使用3D技術拍攝出《阿凡達》的知名導演卡梅隆,就一直對虛擬現實技術“不感冒”。且經過近兩年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卡梅隆依然沒有改變自己對虛擬現實的看法。
“在VR環境中拍攝無法移動鏡頭,拍出來的影片也無法后期剪輯,如此如何制作電影?”卡梅隆的疑問代表著多個行業在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方面的擔憂。他們的質疑多少給“心急如焚”的市場潑了一盆冷水。
“VR+”是大趨勢
雖然在技術、應用等方面存在瓶頸。但虛擬現實技術作為科技領域的現象級“風口”,其未來價值毋庸置疑。那么,虛擬現實發展方向究竟在哪里?
陳少峰認為,VR要想實現產品化、規模化,關鍵是要進一步與相關產業進行結合,而這需要一定時間。“VR是一門應用型技術,它要與某種應用環境相結合,這也是它最大的特點。比如與體育、游戲、教育等領域結合,完善這些領域的用戶體驗,從而吸引大眾參與,也就形成了規模化發展。”陳少峰說。
如今,虛擬現實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嘗試與各類行業相結合,“VR+”已有萌芽之勢。比如在傳媒領域,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式新聞”已經開始應用,這類新聞能讓受眾深入新聞“現場”,真切感受社會問題。又如在教育領域,“虛擬現實課堂”逐漸受到歡迎,通過以課本內容為藍本設計的虛擬現實系統,學生可以漫步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也可以遨游太空,“親身”探索太陽系的奧秘。
在積極探索融合發展的同時,業界還有這樣的呼聲:市場亟需一款現象級的VR應用,這是虛擬現實技術能否真正走進人們生活的關鍵。許多業內人士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做好融合發展,并形成一款現象級作品,也許屬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春天就會真正到來了。(盧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