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區推動農貿市場示范點建設工作
8月5日晚,收市后本該安靜的臺江區學軍路農貿市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區市容局環衛處的專業保潔隊伍正在對市場內部衛生進行徹底清理。20余名環衛工人揮汗如雨,不斷運出廢舊貨柜、籮筐等垃圾雜物,5部垃圾壓縮車和2部水車現場待命。經過一夜的清理,共清運各類垃圾和雜物近40噸。運完垃圾后,環衛工人對市場進行全面的清洗,采用燒堿洗刷地面陳年油污,并對堵塞的下水管道進行疏通。第二天清晨開市,經營戶們都被煥然一新的市場驚呆了,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環衛工人對市場進行全面的清洗
據了解,學軍路農貿市場開設于2002年,面積約2000平方米,市場由房地產開發商建立,委托物業公司進行管理。由于公司倒閉,產權糾紛等原因,市場目前沒有業主單位,僅由私人代管。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市場長期存在設施陳舊、下水道堵塞、亂堆亂放、經營秩序混亂等問題。攤位經營戶怨聲載道,市場也被相關部門多次掛牌警告。
環衛工人清洗各個攤位
環衛工人洗刷地面油污
為了從根本上扭轉局面,還市民群眾一個整潔衛生的購物環境,在8月4日召開的文明創建工作會議上,區主要領導拍板確定農貿市場整治方案,明確了從管理機制、硬件設施、環境衛生三方面同步推進的立體式整治措施。先從群眾意見最大、反映最強烈的市場衛生問題入手,由市容環衛部門接管學軍路市場的衛生整治,采取“清、洗、保、運”4項整治措施。在徹底清理市場環境后,環衛處在市場內增設12個垃圾桶,引導商家規范處理垃圾;安排3名保潔人員負責日常巡掃,保證市場垃圾“日產日清”。
市場地板煥然一新
整治后的學軍路市場
增設“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附近居民:原來這個市場有些臟亂,地面也很滑,要走得很小心。整治后環境真是好太多了,來買菜的心情都好了。
農貿市場是城市的窗口,在為周邊居民群眾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市容環境、交通秩序、商品質量方面的問題,是城市管理的熱點、難點所在。近年來,臺江區在大力推進文明創建工作的過程中,對于一些暫不具備整體升級改造條件的農貿市場,采取政府主動介入,加大財政投入,部門聯合整治的方式,大力改善市場環境。學軍路市場就是臺江區整治室內農貿市場的一個縮影。無獨有偶,在開展城區便民市場整治工作中,臺江區也培育了這樣一個“樣本”。
紅慶里便民市場環境煥然一新
紅慶里便民市場位于工業路、交通路之間,地處全市交通要道。該市場原為群眾自發的集市,存在已30多年。市場內的商販多為周邊城中村居民。由于市場基礎設施陳舊,管理不夠規范,為周邊市容和交通管理帶來了較大壓力。今年以來,臺江區上海街道緊緊圍繞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的標準要求,本著“便民利民、合理布局、疏堵結合、規范管理”的原則,加大資金投入,從硬件、衛生、管理等方面對市場進行全面改造升級。
市場內各個攤位均設置公益廣告
通過一段時間的專項整治,紅慶里便民市場的衛生環境明顯改善,經營秩序明顯規范,管理服務明顯提升。
蔬菜攤老板:區里出錢為我們更新了招牌和貨架,大家自然而然地愿意把商品擺放整齊,一起把市場經營好,維護好。
紅慶里市場“八不”行為規范公益廣告
在今年7月的福州市農貿市場文明創建工作現場會上,紅慶里市場被列為參觀點,接受了全市相關部門的考察。
市直有關部門領導參觀考察紅慶里市場
下一階段,臺江區將在試點的基礎上,把學軍路市場和紅慶里便民市場的整治經驗在全區各個市場全面推開,進一步規范提升農貿市場的經營、衛生、消防等各項工作,推動農貿市場文明創建工作全面達標,為老百姓的“菜籃子”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