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江 | 這個碼頭原來有一二三四五六……
情系臺江碼頭
江枝鈴/文
夏日微風徐徐
夜色華燈閃閃
我慢步在解放大橋上放眼閩江兩岸
只見
高樓林立映江面
霓虹異彩照粼波
走近閩江之心的茉莉大街,這是歷史上臺江碼頭的區域,我家住在瀛洲河離碼頭比較近,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會經常到這一帶吃喝玩樂,并聞聽觀賞江邊風景。臺江碼頭曾經被福州人稱做“金外灘”不為過,雖然不如上海灘寸土寸金和繁華優雅,但有蝦油味的商賈云集與休閑樸素。
慢步如今的寬敞大道,回味兒時的碼頭景象,有太多的記憶和情愫,不變的是千年閩江碧波蕩漾,變化的是兩岸與時具進的風景與故事。而臺江碼頭更是站在時代的潮頭,見證了臺江的滄海桑田。
臺江碼頭是臺江人的情結與縮影啊!
第一二碼頭是我的釣魚場。第一第二碼頭是最靠近解放大橋的,上游水流下來經過橋墩阻擋后會形成回流旋渦,這種平緩的水勢很容易變成魚兒的聚集地,所以釣魚愛好者多數會在這片碼頭垂釣。我父親就是釣魚者,特別在夏天,既是釣魚也是乘涼。有鄰居說如果能在江中釣魚那會是何等愜意啊。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沒過半個月,我父親與幾位鄰居釣魚迷一起湊上150元,真的從龍潭角牽回一條小舢板。因為這事我母親還生氣了一段時間,畢竟當時家庭并不寬裕,4個小孩每年上學的學費還是通過民間“做會”方式籌來的。不過這氣很快也消化了,因為有小舢板之后釣魚收獲明顯增多,有時可以解決二三天的桌上葷菜,這樣就節約母親的當家成本了。
我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所以也經常在第一二碼頭一帶垂釣兼納涼,平時可釣鯽魚、鯉魚和小白刀,洪水時上游沖下來蓮魚、黃甲魚和河蝦,最不景氣時還可以釣“滿蟹”和“螃蜞”。收獲雖然不多但卻樂在其中,陪伴著我童年的單調時光。而這個雅興也延續下來,估計我退休后還會重返碼頭!
第三四碼頭是我的輪船情。我伯伯是市交通局所屬客運公司的客輪機修師傅,七八十年代上游去閩清、永泰,下游到馬尾、連江都是座客輪出行方便。伯伯就經常帶點連江海鮮或閩清山貨給我奶奶品嘗,因為奶奶常住我家,所以我也沾光了些。希望伯伯常來既是奶奶的心愿也是我的期盼!
第三第四碼頭多是??靠洼?,記得當年春游秋游去馬尾羅星塔和連江青芝寺都是坐這客輪去的,偶爾會恰好乘上伯伯的船,每到這時我的書包里會增添二三塊蛋糕,游玩的興致更濃,路途會更開心,因為除了看山踏水,還會收獲同學們羨慕的目光。
伯伯接近退休時就意外走了,那時我還在念書不怎么懂事,沒有與伯伯更多的交流,但我從伯伯贈送的蛋糕里品鑒出濃濃的親情,回味至今!
第五六碼頭是我的牽手地。我老婆老家在第五第六碼頭的交界處,認識在臺江區圖書館,由于她的身影吸引,我便成了圖書館的常客,表象的表現讓她感覺我是愛學習、肯鉆研、勤勵志的青年,所以順理成章進展為朋友交往了。下班送回家是那個年代的戀愛鋪墊,記得當時的第五第六碼頭為主是貨輪的卸貨點,車船繁忙,有鐵皮船也有木制船,貨物涉及食品居多,日用品次之,再有就是建筑材料了;接泊的車輛以小貨車和木板車為主要運輸工具,人力搬運工需要很多,也顯得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好一派商貿繁榮景象。
送老婆(當時是女朋友)下班后有時也會去街邊小吃店獻殷勤一下,“鍋邊糊+油條”情侶套餐既實惠又有意義,然后再到第五第六碼頭吹風看江景。一年多的壓馬路,原先是石條的江濱路變成了柏油路,碼頭提升了江濱公園,民房也改建為元洪大廈,我們倆從牽手也走進了婚姻殿堂。
碼頭的變遷既見證了臺江商貿的發展歷史,也留下了我童年、青年乃至成年的心路思語。
多年來,我閑暇之余還會經常到碼頭走走停停,回味往夕,聽聞潮聲,駐足觀釣,追尋船影,凝望碧波。感受著碼頭的呼吸,臺江的脈搏以及臺江人的奔跑!
而今臺江碼頭成為“閩江之心”名片中的亮點,納入福州市政府打造“最具特色、最展活力、最有人氣的城市開放空間新地標”品牌項目,提升碼頭文化,并與“青年廣場”相連接,追古撫今講好閩江之心故事,讓臺江碼頭華麗轉身,煥發異彩!
來源:區融媒體中心、區作協
? +
+
公開征集
請大家積極報送日常新聞線索(圖片、文字、視頻等)至臺江區融媒體中心郵箱,我們將擇優刊登。
電子郵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擊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