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江丨你知道嗎?采峰別墅竟有這樣的過往!
楊鴻斌與他的采峰別墅
鄭和/文
住在上下杭的老福州人都知道楊鴻斌(1884-1974)他是臺江區浦西村人,馬來西亞檳城的商業界業巨擘。他的采峰別墅在上下杭一帶聞名遐邇,在民國當年及解放后的“文革”前都是很有“檔次”的企業家。
楊鴻斌
采峰別墅
采峰別墅位于臺江區上杭路121號,始建于1920年,是楊鴻斌去海外20年后回國籌建的。當時他聘請福州建房頗有名氣的建筑師鄭成俤(筆者的祖父)來建造。因為此前鄭成俤建造過“林浦熾”林壽熙的房子,還有位于上下杭(復池路)的實業家劉鐘奇、林雪樵、林育奇等人的大宅,現被政府保留修繕。
采峰別墅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23.7平方米,由于別墅坐落在彩氣山上(大廟山麓)、左依鼓山,右傍旗山,背靠烏山,面對藤山,傳說是采五峰之靈氣,故名:“采峰別墅”。別墅的主體建筑與喬木、草坪、花圃、假山、大魚缸、石桌、石椅等設施和諧統一。
采峰別墅在1920年就采用鋼筋水泥、工字鋼結構等新材料,從而解決了大跨度的屋梁大出挑的陽臺的難題。與其他民居所不同的是,采峰別墅,還特地建造了防空設施。據我爺爺說:“楊鴻斌要建它,是因為他的第一任管家‘文旭’在為他收取上下杭一帶房產的房租時被國民黨飛機實施的大轟炸(1955年1月20日)而身亡的。
?
我記得1962年,楊鴻斌的第二任管家“文旭嫂”邀我祖父去維修別墅的百葉窗等項目的構件,我爺爺大哥和我多次帶入別墅做幫手,使我有幸目睹了采峰別墅的風采。頑皮的我曾經鉆入地下室與大哥玩起了捉迷藏,回家后常常與同學、朋友、親戚眉飛色舞地描述別墅的高檔與豪華。
別墅的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庭院前有七級用花崗石細鑿的臺階。走進別墅西式的坊門,有一個寬大的平臺,而后看到的是假山、照壁、亭榭、整體是敞開式的外挑廊式的建筑,平面建筑呈“凹”型,東西耳房又設計成八角形。砌墻的磚頭是專門從海外燒制運回,并打上“采峰”字樣。第一層架空0.8米以避免潮濕,第二層建成半月形的觀景、納涼臺,屋面大部分是斜坡頂,門窗均是中國古典花格圖案。內部為玻璃窗,外部為百葉窗,這樣冬天與春天的晨、昏時既可開窗透視外景,夏天百葉窗又可遮擋陽光。室內還建有壁爐,冬暖夏涼。還具有私密性。
采峰別墅內景
室內的大廳地面是從英國進口的多星的花磚鋪地,還有豪華的家具如:屏風、鐵紗防蚊床、太師椅、羅漢床、梳妝臺、花架、茶幾、五人的麻將桌(據說是梁啟超發明的)等近四百件的民國家具用料考究,式樣新穎,稱得上民國家具“博物館”。
爺爺時常與我們兄弟講起他一生中的杰作,父親也時常在旁聆聽。據爺爺說:楊鴻斌從不計較工錢,我爺爺也從不多算工錢。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我爺爺叫父親寫信給他要求助,楊鴻斌回信叫管家“文旭嫂”捎來了慰問金,解了那時的燃眉之急。
楊鴻斌的全家福
別墅竣工后,楊家三代都在此居住,1978年楊鴻斌的幼子移居香港,現別墅被區政府征用,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葺一新。
楊鴻斌為人樂善好施,發家后經常回榕辦慈善事業,資助平民、孤兒院和平民醫院。解放前福州發洪水,他叫人熬粥救濟窮人,且堅持十余年。在閩侯瓜山村遭土匪燒劫后,橋梁被毀,他慷慨囊為村中修“蘇州石橋”開辟了南通路以通往碼頭,解決了交通及商品的流通。
采峰別墅是福州目前保存最為完好近代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之一,別墅已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簡介:
鄭和,福建省作協會員、福州市作協會員、臺江區作協會員。發表小小說、散文、詩歌70余篇。與人合著福建名人故居概覽《走進歷史的光影》。
來源:區作協、區融媒體中心
圖片為作者供圖
? +
+
公開征集
請大家積極報送日常新聞線索(圖片、文字、視頻等)至臺江區融媒體中心郵箱,我們將擇優刊登。
電子郵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擊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