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江 | 繁華褪去后的南公河口,竟如此有味道~
走讀河口
——趙玉明
一
七月,頭伏第一天,探訪南公河口。
航拍南公河口街區 葉誠 攝
南公河口,古稱“河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它興于宋,盛于明清,曾經是福州內河直通閩江的一個重要口岸,現在是南公園歷史建筑群的主要組成部分。
南公河口街區
南公河口廣場上,聳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木制牌坊。牌坊橫梁上,是醒目的“南公河口”四個大字。踩著潔凈的石板路進入園區,仿佛穿越了時空,一腳踏進了海絲文化之旅的浩瀚畫卷。
“河口古埠”石刻浮雕
入口正對著一面青磚墻壁,上嵌“河口古埠”石刻浮雕。浮雕上有高大的貢船,也有氣派的驛館;有朝貢的官員,也有挑擔的商販。一幀幀生動的圖畫,豐富飽滿地再現了河口曾經的鼎盛繁華。浮雕右邊是“河口印跡”展館,館內陳設的各種物件,比較全面地展示了河口歷史沿革、文化融合、民俗風物等歷史文化風采。
河口萬壽橋 葉誠/圖
沿著萬壽一道向前行不足百米,就到了河口萬壽橋。榕樹掩映下的河口萬壽橋,古樸厚重。橋的前稱為“尚公橋”,明正德五年(1510年),為方便行人與貨物運行,督舶太監尚春個人出資在河口渡建造木橋“尚公橋”。
日久圮壞,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僧人成源、里人柯應采等人贊助并募資再建石橋。為對抱病造橋的僧人成源表示祝福,人們便把此橋取名為“萬壽”。
河口萬壽橋兩側高大粗壯的古榕樹,四散開來的枝葉遮陽蔽日,灑落一橋蔭涼。橋以松石為基,全長34.9米,寬約3米。橋身有4墩,兩端橋頭各有兩只石獅子。橋面上平鋪12條石梁,有望柱和欄板。欄板雕有荷花、卷草圖案,雖經風雨侵蝕,仍顯古樸典雅。
站在橋上,凝視水面,一河碧波,水流紆緩。偶有黃葉從榕樹枝頭飄落,河水亦是波瀾不驚。
20世紀初河口小萬壽橋 曾意丹《福州古厝》/圖
遙想當年,這平靜的河面并不平靜。千帆競渡,官商聚集。一艘艘船只從這里揚帆遠航,又從這里滿載入港。歲月更迭,曾經的繁華和興盛化作河水,隨滔滔閩江,奔向大海不復回。
福建與琉球航線圖 福建畫報/圖
水過無痕,河水不語。
河口不會忘記,萬壽橋也不會忘記,這座橋作為歷史上琉球藩國貢船停泊地和外國使者登陸地,見證了福州海絲之路和中琉友誼源遠流長。歲月悠悠,這座不可移動的歷史文物,以其無法復制的古韻之美,彰顯出獨特深厚的文化魅力,像一枚勛章鑲嵌在南公河口。
2018年,河口萬壽橋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
橋的不遠處有一座天后宮。在福州,這樣挨著河道和港口而建的宮廟,雖十分罕見,但也合情合理。當年,那些從這里出海的河口人,會虔誠地前來祈求一路順利。返航歸來,他們登上碼頭,轉身就入廟答謝,感恩自己平安回家。茫茫大海,波濤洶涌,河口人乘風破浪,舟行萬里,他們依靠的既是勇氣也是信念。
路通街
在路通街,有福州特色的非遺商品店,也有休閑的咖啡店。還有一家書店,門口豎立著的墨綠色郵筒,營造出浪漫詩意的氛圍。
路通街墻壁上的標語
河口萬壽橋,是南公河口保護的重要古跡。在地理位置上,河口萬壽橋東連打鐵港公園,西接南公河口。在歷史時空里,河口萬壽橋攜著過去,牽著未來。夏日炎炎,細細品讀,一切安寧而美好,正如路通街墻壁上的那行標語——南公河口和你,是我在人間發現的寶藏。
二
穿越千年時光至漢朝,那時的河口,還是一片汪洋。
滄海桑田,時間到了唐朝,閩江北岸的流沙淤積。長年累月,江邊已有露出水面的零星沙洲。
特別是唐代末年,王審知主政福建,擴建福州外城,命兵士在閩江沙洲中插柳固沙、圍墾洲地。臺江沿岸合沙成陸,水退城進,河口成渡。那時,福州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三大口岸。
華夷雜處,商賈云集。
福州城里隨處可見“執玉來朝遠,還珠入貢頻”的“十洲人”。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朝廷在河口建稅亭,對往來商船抽稅,河口是海內外客商進入福州城的第一個落腳點,成為福州重要的貿易口岸。
城圖福州歷代海岸線遷移圖 林汀水《福建歷史經濟地理論考》/圖
因閩中匠師歷以習水行舟名世,且精造船,特別是“其在河口者,經造封船,頗存尺寸;出塢浮水,俱有成規”。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下詔,賜閩人三十六姓赴琉球,幫助琉球發展造船和航海事業。據記載,所賜閩人三十六姓多系福州河口人,號稱“善操舟者”。
援助琉球,河口人胸懷家國,背井離鄉,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河口后來的繁華鼎盛,前人早已做好鋪墊,前人早已栽下大樹。
《福建市舶提舉司志》附貢廠圖
明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提舉司自泉州遷到河口,并建造了柔遠驛朝貢廠。
朝廷在柔遠驛會客宴賓,也放置貯存和加工處理貢物。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福建鎮守太監鄧原主持在水部附近河口尾開鑿一條人工河道直瀆新港(河口)。從上王碼頭引閩江水,通入河口,直通大江。彼時,以琉球國為主的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爪哇等37個國家來貢,甚至有荷蘭、英國海船,都是在河口渡(今河口萬壽橋)登岸,河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集散地。“繁華殷盛,曾為全城之冠”,河口達到了鼎盛的巔峰。
南公河口,是福建海洋文化的縮影。悠悠時光,潮漲潮落,一個曾經繁華的碼頭,一步一步地隱去,隱到了歷史深處,完成了它光輝而榮耀的歷史使命。
打鐵港—達道河—南公園內河游線效果圖 福州水務集團/圖
現在,福州正把南公河口打造集海絲印記、貢賜文化、異域風情于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連通打鐵港、達道河、南公園內河游線,實現“河湖互通”,讓市民坐船暢游其中,更多地去了解河口,認識河口,熱愛河口。
三
走出南公河口,抬眼就看到國貨路對面的“柔遠驛”。
柔遠驛
坐落在琯后街21號的柔遠驛,這座白墻黑瓦的方形建筑,曾被譽為福州“國賓館”,當時官方全稱是“進貢廠柔遠驛”,民間又稱琉球館。
柔遠驛,取自《尚書·舜典》中“柔遠能邇”,寓意“優待遠人,以示朝廷懷柔之至意”。鑒于泉州有“來遠驛”、廣州有“懷遠驛”,朝廷將福州的琉球館更名為“柔遠驛”,都有睦鄰親善之意。
同為驛館名,巧用一字,既有區別,又有關聯。既意蘊深長,又文采沛然。細細品味,由衷地欽佩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進貢廠柔遠驛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專門接待琉球國運貢船舶及其使者、商人,并轉運貢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重修柔遠驛。現在,我們見到的柔遠驛于1992年修復,被辟為福州對外友好關系史博物館。
柔遠驛,這座低矮而精巧的百年古厝,安靜而謙卑地匍匐在地,與周邊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熾烈的陽光下,有一種洗盡鉛華之后的靜穆素樸之美。
柔遠驛 陳捷陽/攝
館前空地的地板磚,錯落有致地鑲嵌著刻有明清朝廷派遣使者前往琉球冊封的時間、姓名和官職的石塊。設計獨具匠心,十分引人注目。
柔遠驛館前花園 福州與閩江行旅/圖
館前花園有翠竹、假山;還有迎園、卻金亭和紀念樹石碑。正對驛館大門豎立著一面金屬材質的記事墻,其上豎刻一行行文字,簡要地記載著自明代建立中琉宗藩國的發展史。如一冊徐徐展開的竹簡書,既有古韻又有新意。
柔遠驛大廳
柔遠驛坐北朝南,大門后有插屏,其后為天井,兩側是披榭。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為穿斗式杉木結構的雙層樓房。
大廳上方高懸鎏金大字“海不揚波”的匾額,寓意祝福從海上而來的琉球人一路風平浪靜和平安吉祥。
西廂房用文物和歷史圖片,介紹古時閩人以海為田、耕濤犁浪的歷史事跡和自漢代福州對外交流史。
東廂房展出了1981年以來,福州與那霸兩市政府及民間團體友好交往的照片和贈送的禮品,有琉球傳統蕉布和茶具、絲織品等。
二樓為明清時期中琉兩國使臣往來史跡,尤為驚嘆的是那五方“琉球人墓碑”。這些遠涉重洋而來的琉球人,他們即使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也得到了我們極大的尊重,真切地印證了中琉人民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誼。
俯瞰南公河口歷史文化街區 海峽都市報/圖
走出柔遠驛,抬頭又看見國貨路對面南公河口的牌坊。這些沉淀著歲月底蘊的街區,承載著一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
南公河口、河口萬壽橋、柔遠驛等歷史古跡,像一塊被光陰包裹的琥珀,被完整地保護下來,熠熠生輝。游走其中,每一滴水,每一塊石,每一片瓦,都值得我們好好品讀和銘記,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愛和守護。
作者簡介:
趙玉明,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州市臺江區作協理事,魯迅文學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學員。先后在《中國作家》《福建文學》《福建日報》等報刊發表文章200余篇。
來源:區作協、區融媒體中心
福游臺江、福州名城、福州晚報/圖 部分圖片來源詳見說明
? +
+
公開征集
請大家積極報送日常新聞線索(圖片、文字、視頻等)至臺江區融媒體中心郵箱,我們將擇優刊登。
電子郵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擊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