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風靡!福州年輕人都在“互換”……靠譜嗎?
聽說過“以物易物”
但你聽說過技能交換嗎?
面對高昂的培訓費用
和固定、刻板的學習方式
福州一些年輕人另辟蹊徑
以自己擅長的技能為資本
換取所需技能
互相拜師學藝
這種互利共贏的學習方式受到熱捧
逐漸成為一種新潮流
在福州
不少年輕人組成了“互換技能圈”
不僅可以互換游泳、攝影
制作甜品、英語口語
甚至還有市民提出
“教滑翔傘”換“學鋼琴”
技能互換的網友精心準備“教材”
調查
兼具免費、互助、社交等特點
找到志同道合“搭子”
記者調查發現,“技能交換”以一種自發組織的方式進行,同時兼具免費、互助、陌生人社交等特點。
今年23歲的袁女士是福州臺江區一家面包店的裱花師,也是一個55人技能互換小圈子的發起人。“不想每天都窩在出租屋里,想在下班和休息日的時候體驗一下新事物。”10月初,袁女士在社交媒體上發帖,列出了自己的“技能”清單:做甜品、攝影、手工……想以此交換各類樂器和美妝技能。袁女士表示,發帖后,不少本地美妝達人、高校音樂系學生聯系了她,希望向她學習甜品制作。
在袁女士創立的“技能交換姐妹群”中,占比最多的是福州高校的女大學生。最受她們青睞的技能依次是樂器、攝影和美妝,體育健身、語言也都是熱門項目。
“周末我已經和一個網友約好,去一家提供DIY服務的蛋糕店探店,順便教她做甜品。”袁女士說,自己原本性格內向,沒想到以此為契機找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搭子”。她也希望“技能交換姐妹群”能夠持續活躍下去,發展為一個女性交友互助社群。
袁女士創建的技能互換圈子
線上
語音視頻連線
互相指導學習
技能互換除了在線下,也可以通過線上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今年6月初,佛山的應屆畢業生小欣來到廈門工作,但語言不通的問題給她帶來了困擾。“單位里本地人居多,休息時同事們會用閩南話交流,這時候我就顯得格格不入。”恰好小欣在小紅書上發現一位想要學習粵語的廈門網友,二人一拍即合,組成“語言學習小組”。
“我們通常會約在周末,約好教學的內容提前備課。通過語音視頻連線的方式,指導對方學習,每次約為一個小時。”小欣說,她先教會了對方說數字和自己的名字,然后逐漸幫助對方將粵語專用語與普通話一一對應。現在,兩人都能用對方的語言進行日常聊天了。
疑問
真的能換來技能嗎?
“技能交換”風靡網絡
不同行業擁有不同技能的個體
在互聯網交會
無需花錢就能學到新技能
乍聽頗具吸引力
但也引發了質疑:
“技能交換”真的能換來技能嗎?
問題1
三分鐘熱度,常常半途而廢
“互學技能最怕三分鐘熱度。”就讀于福師大的大三學生沫沫坦言,她曾有幾次失敗的互換經歷,都是對方半途而廢,讓她一度對這種學習方式失去信心。“我曾和同在大學城的女孩結對,我教她尤克里里,她教我素描,但只學了一兩次就沒了下文,我付出了時間精力,可對方說不學就不學,實在太沒意思了。”
在沫沫看來,完成一次“技能互換”難度不亞于談戀愛找對象,因為網絡具有不確定性,缺乏對對方技能水平的了解,雙方所付出的精力和時間也不一定相當,都會影響最終交換效果。
問題2
傾向低成本、速成的技能
35歲的市民陳先生是一名戶外運動愛好者,周末常在福清和羅源兩地進行滑翔傘運動。今年5月份,陳先生曾發帖提出以“教滑翔傘”換“學鋼琴”,但直至受訪時都還沒有成功找到“老師”。在這期間,有不少人向陳先生私信咨詢。“學滑翔傘的門檻比較高,我告訴他們報一個正式的培訓班學費要1.2萬,購買傘具需3萬,很多人就不學了。”
陳先生表示,他發現大家更傾向于互換“能速成”、“成本低”、“無門檻”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如果用心,也能通過網上自學習得,不需要“互換”。“技能互換更像是一種年輕人的新社交方式,實際上很難真正學到有價值的(技能)。”
來源:海峽都市報
? +
+
公開征集
請大家積極報送日常新聞線索(圖片、文字、視頻等)至臺江區融媒體中心郵箱,我們將擇優刊登。
電子郵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擊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