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江 | “嘀嗒......”追尋“山仔里”傳出的紅色電波!
紅色據點里傳出紅色的電波
鄭和/文
5月初的假期未盡,剛探訪武狀元黃培松南安的故居后,尚在假期中,旅途的疲勞我一時忘了,下午即騎著電動車去尋找太平山的山仔里16號(原10號)的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
無奈舊城改造與道路修建,原先我熟悉的地段,我這個老福州,居然茫然了,憑旅游的經驗,找了個當地人,明確了方位,新辟的道路從工業路方向進入后左拐,一座很熟悉的明清建筑與民國西洋建筑的結合體映入瞳孔,高高的馬鞍墻,高啟的翹角,門楣上有藍底白色的母子麒麟的灰塑,大院西側的一半是閩清建筑,東側另一半是紅磚仿西洋建筑,屋頂上又是西洋瓶式陽臺護欄,這在福州很少見。
可是大門緊閉,一陣的敲門聲,無人應答。靈機一動,想起臺江前政協領導與高家是近親,撥通電話索取了講解員高文忠的電話,說明了作協的身份,不到10分鐘,高文忠趕來打開了高家大院的大門。
高家大院內部廳堂全貌
入門后前前后后一看,高家大院面闊五間(福州話叫;六扇五,進深五柱)一半是斗式木構架,硬山頂。天井、辟舍、后房,東側另一半為仿西洋建筑的紅磚樓。大廳的兩側窗欞是用楠木雕花鎏金的。“文革”中房主為保護該文物用泥土糊上,“文革”后仔細洗去,保留至今,依然光華照人。大院內地板、墻壁上設有秘密暗道便于有情況時可以秘密撤退。
中共閩浙贛省委福州太平山聯絡總站黨組織示意圖
原來高文忠是紅色據點的組織者之一高振云的兒子,與我相識。一陣前前后后地拍攝后,他為我作了詳細的介紹。
高家的二兒子高振云是臺江潭尾街42號同和錫箔雜貨行的老板,也是紅色聯絡點。受弟弟高振洋革命思想的影響,加入共產黨,他以自己工商業老板的身份為掩護,秘密開展地下黨活動。
他看到高家大院,三面環河(原浦東河,現為茶亭河)站在樓上一眼望去,前方是空曠的田野,外人進入,一目了然,可以立刻應變。這是建立紅色電臺,開會議事的好地方。且高家大院內皆是親戚,鄉間、鄰里關系甚好,高振云又與村長關系很好,常為地下黨來去打路條,開通行證。天時、人和、地利具備。他倆向上級匯報后,立刻著手將舊收音機改裝成電臺,上級即用快艇將據點負責人蘇華送來。饒剛生、陳德義相繼到位,由高振洋擔任聯絡總站電臺臺長。
從此該聯絡站擔負著省委、地委負責同志的住宿、開會、接待工作及安全掩護工作。聯絡站支部的黨員還想方設法為地下黨的活動籌措經費,購買電訊器材、藥品、槍支等物資,支援處在山上的閩、浙、贛游擊隊。高家大院先后為游擊隊輸送人員10人。
1949年6月6日福建省委派陳明來到太平山的山仔里10號,把改裝后的電臺架設在高大娘家中,電臺發報時設置在陽臺上,由高振洋操作,高振豐就幫助手搖發電機發電,高振云則負責在外面警戒放哨,發報時用棉被蓋著,防止電報聲外傳。
陳德義和黃丁香
(受訪者提供)
饒剛生與劉秀英
饒振南/圖
為了防止外人懷疑,地下黨中的劉秀英、黃丁香與饒剛生、陳德義以夫妻身份的名義組成臨時家庭。黨組織還為臨時家庭安排了轉移的安置地點。陳德義與黃丁香可以轉移到西湖附近的城邊曹;饒剛生與劉秀英可以轉移到水部的土山建立聯絡點。這兩對假夫妻像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劇中的人物一樣在革命斗爭中產生了感情,經黨組織批準,成為正式的夫妻。
《消息報》用收音機
由于城區由進步青年創辦的《種子報》停刊,太平山高家大院黨支部接辦《消息報》,內容多時,每天一刊,少時二三天出一刊。
由李青接收電訊,廖懷玉譯電,陳群、高振江編輯,沈秀琴、高連貞、邱文平、高振漢等負責印刷。成品后由沈秀琴送到合組(現市一醫院)的護士馬瑞,銀湘小學的林湖璉老師,保福山烈屬施玉英負責轉發。
年輕時期的蘇華 人文晉安/圖
從1949年6月開始,高家大院在蘇華的領導下,成功地為解放軍第十兵團的后勤工作發送了福州糧倉的分布圖,儲糧情況為解放軍后勤補給立下大功。高家大院還接待了福建省委領導會議及保衛工作。
現高家大院被指定為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福州市臺江區國家安全教育基地、福州市臺江區公安分局教育基地、臺江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紅色教育基地。
END
作者簡介:
鄭和,福建省作協會員、福州市作協會員、臺江區作協會員。發表小小說、散文、詩歌70余篇。與人合著福建名人故居概覽《走進歷史的光影》。
來源:區作協、區融媒體中心
福建師范大學紅厝弘福實踐隊、臺江史志/圖 部分圖片詳見來源
? +
+
公開征集
請大家積極報送日常新聞線索(圖片、文字、視頻等)至臺江區融媒體中心郵箱,我們將擇優刊登。
電子郵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擊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