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江 | 這座“彩虹橋”,福州人都來過!就在……
葉發永/文
陳捷陽/攝
一轉眼,在臺江已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
閩江就在我辦公室不遠的地方流淌,抬頭即可望見它的波光,但因為太熟,一直沒記住什么,向往什么。
夕陽西下中閩江之心 江信華/攝
陪幾個外地的文友在江濱吃過晚飯,時間尚早,臨時起意,到江邊走走。
散步的、吹風的、拍照的、踩著音樂的節拍翩然起舞的......
此時的江邊已是人流如織。
人流如織的青年廣場 吃喝玩樂福州/圖
走上新晉的打卡熱點『青年廣場』,江風迎面吹來,暑意頓消,心情豁然開朗。
這時,閩江正在漲潮,江水輕輕拍打江岸,濤聲隱隱,兩岸星光點點,若隱若現,恍若面對夢境。
臺江史志/圖
不遠處,連接南北兩岸的是『解放大橋』,猶如橫在空中的一條彩虹,耀眼奪目,引來眾多游客注視、拍照。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此時的『解放大橋』,無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走下『青年廣場』,就是大橋頭。
橋邊有兩塊巨大的條石相互枕藉,上面的一塊還被一只大鐵錨緊緊鏈住,顯得既突兀又落寞。
從石頭上的說明文字得知,這兩塊條石長9.2米 ,高1米,寬0.9米,重達21.5噸,它們都是當年建橋的橋梁,后因為大橋改建,從激流中退了出來。
橋邊的石梁鐵錨 臺江史志/圖
現在,它們像一段不愿老去的歷史停泊在岸邊,向過往的行人訴說著千百年來那波濤洶涌的時光。
時間后退,潮水上漲,遠古時代的臺江還是一片沼澤。
潮來茫茫汪洋,潮退只剩下一片片蘆葦、紅樹林與高聳入云的水杉在風中起伏。
早期的中洲島 倉山旅游/圖
后來,隨著潮水后退,一片又一片的沼澤地變成沙洲陸地,相繼露出水面,大約在宋天圣元年(1023年),初成『楞嚴洲』(今中亭街一帶)。
宋《三山志》記載:
“元祐以來江沙頻合,港疏為二,中成楞嚴洲”。
楞嚴洲的出現是大自然對這一片土地莫大的垂愛。
楞嚴洲地圖示例 閩史研習室/圖
宋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新調來一位知府。
上任的那一天,當他坐船經過閩江之時,只見江邊紙幡飄動,不少人對著江面焚香燒紙,慟哭之聲不絕于耳,遂向艄公打聽緣由。
原來這是前兩天,有一條載滿渡客的船只,行至半江忽遇風浪,船翻人亡,全船過江人客全部葬身魚腹,無一幸免。
他聽完心頭收緊,雙眉緊蹙,那一刻,嗚咽的江水可以作證,他默默立下了造船惠民的宏愿。
這位新任知府名叫王祖道。
他一到任,即到閩江邊向世代打魚的漁民求教水文和水下地形地貌。當他了解到臺江南港水深流急,風大浪高,地形復雜,按當時的條件,他知道,要在這里造橋,比登天還難。
后來,他想到了在江上造浮橋。
浮橋的開閉和管理圖解示意 閩史研習室/圖
依托『楞嚴洲』用120艘木船造南北二橋,北橋亦稱“沙合北橋”,用舟20艘,南橋用舟100艘,船上鋪以木板,兩邊各有欄桿以方便行人通行。
因為南港較闊,同時用粗大藤索將船牢牢地縛在18根豎立在江中的石柱上,防止風雨對浮橋的沖擊。
浮橋歷時一年多,終告完工。
從此,終日隔江相望的臺江與倉前山將風浪踩在腳下,伸手相握,結束了望洋興嘆的歷史。
茶韻悠揚/圖
滄海桑田,江水在暗中用勁,不斷將上游的泥沙搬運到下游。
大約在崇寧二年(1103年),臺江南港又升起一個沙洲即今之中洲島,浮橋遂分為三段:南港、中港和北港,這時北港的“沙合北橋”也因沙漲大大縮小。
如今美麗的中洲島 福州吃貨團/圖
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大詩人陸游在任福州決曹時游南臺,寫下了《度浮橋至南臺》的七言律詩:
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臺試一尋。
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
寺樓鐘鼓催昏曉,墟落云煙自古今。
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
其中的“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的詩句,形象地再現了波濤之上的浮橋那蕩人心魄的壯觀景象。
馬可波羅畫像 新青年史觀/圖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到過福州,他在游記里稱贊:“這城的一邊,有一條一英里寬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麗的橋,建筑在木筏上面,橫跨河上……這城里建造許多船只,航行在河上……”
當時閩江的繁忙情景從中可見一斑。
時間在風吹雨打中過了兩個多世紀,閩江上的浮橋壞了修修了壞,風雨飄搖,每遇臺風暴雨,江水猛漲,往往船只破裂,繩纜掙斷,造成人命傷亡。
滔滔閩江,在焦急地等待一個人。
泉州市洛江區攝影協會/圖
元大德四年(1300年),離浮橋不遠的萬壽寺迎來了一位僧人,俗姓王,名法助,時人稱平海頭陀,泉州人,先輩世代務農。
法助12歲出家為僧,奮發鉆研佛經內典,一生造橋修路無數,濟世利民。
當他發現江上浮橋常被溪洪沖斷,屢有險情發生,即立下誓愿,要造一座與故鄉泉州洛陽橋一樣的大橋,以利行旅。
建橋工程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興建,元至治二年(1322年)完成,前后歷時20年。
影像福州/圖
石橋全長170余丈,計造橋墩28座,分29個孔道分流,橋面鋪設長石板,兩側建扶欄護翼,橋兩端建有小亭,供來往行人憩息。
古代閩江水深流急,風浪很大,打橋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石頭退潮時拋下去,漲潮時又被沖走。
王法助想出一個辦法,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圍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堆石頭,再在石頭的基礎上砌橋墩,這在當時非常先進。
橋梁專家羅英石雕 橋梁雜志/圖
當代著名橋梁專家羅英在《中國石橋》里說:“簡支石橋的構造,采用石板石梁并用的尚未多見,福州萬壽橋即采用這種特殊結構。”
而民間則用神話傳說的方式,口口相傳,生動形象地說明這種打橋墩的艱難。
傳說大橋下有一條千年的“白刀精”,興風作浪,橋墩沒打好就被毀壞。
八仙之一的李鐵拐化身前來,經過一番打斗,收服了“白刀精”,臨走時他用鐵拐協助打了一個一直修不好的橋墩,這個被打的就是后來那個歪斜的橋墩,老百姓叫“鐵拐墩”。
李鐵拐是瘸子,倒和這個歪斜的橋墩暗合。
民間還有一個法助師傅斷指再世修橋的故事,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法助立志修橋的決心。
20 世紀初,萬壽橋邊停泊著的連家船,五口通商時的福州港百舸爭流。
(湯姆·希拉/攝于1900 年)福建畫報/圖
萬壽橋的建成,不僅大大方便了閩江兩岸的交通,還成為南臺一個重要的景點。
元代大詩人、御史薩都剌在就任閩海廉訪知事時,在福州寫下《南臺月》的著名詩篇:
“城南江上逢中秋,城南石梁初截留,長虹一道貫秋色,中分百里江南洲。”
明末清初福州的“南臺十景”,其中的“三橋漁火”就跟萬壽橋緊密相連。
三橋者,依次從北向南:沙合橋、萬壽橋和江南橋。
當時漫步橋上,可觀閩江全景,飽覽水上風光。三橋周圍聚居著水上疍民,他們以舟楫為家,居無定所,在碧波萬頃中,逐浪捕魚,運輸貨品,扁舟渡客。
夜晚,從橋上遠眺,只見漁火點點,皓月當空,水天相接,令人陶然忘機,不知今夕何夕。
大橋竣工時,法助已圓寂。
民間感其功德,以其生前所居萬壽寺為橋名,曰萬壽橋,同時建頭陀寺祀之。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圖
頭陀寺原在臺江大橋頭附近的塢尾街,后因萬壽寺廢棄,民間漸將兩寺混一,將它稱為萬壽頭陀寺。
2000年因開發中亭街項目,移建于倉山龍潭角。
歷經700年的世事滄桑風云變幻,這位法助師傅現在可好?
一天下午,跟倉山的一個好友一起去拜謁萬壽頭陀寺。
寺在一個小山坡上,只見陡滑的臺階上飄滿落葉,水流漫漶,蘚跡斑斑。估計是水管爆裂,長期無人修理的緣故。
到了門口,卻見山門緊閉,遍尋四處不見關門的理由。
在門口呆站一會,心中不免悵然。
到這里燒香拜佛,這修橋的法助能給什么?頭陀寺游客稀少,香火慘淡應該是事實。
不過,人俗了,寺廟更應該脫俗。
寺門高開,我佛慈悲,江風浩蕩而過,
總有人到此不為別的,只為瞻仰與感恩,風骨與情懷。
微橋梁/圖
1949年8月,解放軍某部副營長魏景利和幾名戰士犧牲在大橋上,1971年為紀念在橋上犧牲的解放軍將士,將橋改名為“解放大橋”;
1995年因水毀重建,1996年建成。
改建后的解放大橋在橋的兩側設置鋼管弧形空中吊橋,分擔橋身的負荷。
這些桔紅色的弧形吊橋,就成為一條靚麗的彩虹,橫跨在寬闊的江上。
毛小春/攝
2019年,在解放大橋南橋頭倉前公園樹立起了一塊“解放福州紀念碑”,并配有介紹解放福州的碑文。
夜晚的解放大橋 福州日報/圖
作為閩江上空的福州記憶,萬壽橋承載著一大段厚重的歷史,
我想,在紀念碑的旁邊,應該還有其他的碑刻,碑刻上還有更多的名字,
當我們凝神細讀,這些名字會發光,會飛翔,會成為閩江上空的星辰,熠熠生輝,讓后人抬頭仰望。
作者簡介:
葉發永,中國作協會員,福建省作協全委會委員,入選福建省百年百個詩人。多次獲福建省優秀文學作品獎、福州市政府茉莉花文藝獎,著有詩集《愛著這個不完美的人間》、詩文集《多彩人生》(合集)、詩影集《有臺臨江》,現為臺江區文聯主席。
來源:
區作協、區融媒體中心
? +
+
公開征集
請大家積極報送日常新聞線索(圖片、文字、視頻等)至臺江區融媒體中心郵箱,我們將擇優刊登。
電子郵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擊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