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江 | 聽過沒?臺江古厝里竟藏著一個關于“天文學巨星”的故事......
從上杭路西行,穿過窄窄的青石鋪就的小巷深處,恍如走進一冊線裝古籍書腹地。在上杭路134號古厝前駐足,我推開一扇用耐火苦櫧樹制成的木門,踏入高氏古厝院落。
高氏古厝用苦櫧樹制成的木門 臺江史志/圖
古厝院落建筑前部為高氏祠堂,前后兩進,依大廟山勢而升高,主座為面闊五間、進深共七柱。文昌閣位于建筑的后部,依附山麓,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
高氏古厝在昔日富商大賈輩出的福州上下杭地區,稱不上大戶人家。然而,在彼時經商氛圍濃郁的環境下,卻走出了中國天文學氣象學的奠基人——高魯,耐人尋味。
高氏文昌閣
深冬的夕陽余暉靜靜地灑落在長著青苔的古厝老墻上,院落顯得荒涼、幽寂。
時光仿佛從隔著一墻之外嘈雜喧囂的上下杭,不慌不忙地回到了往昔,鎖住了曾經浸漫書香氣息的寧靜。
高氏古厝的老墻 臺江史志/圖
文昌閣原為高氏書齋,共兩層,一層面闊三間,進深五柱,中為廳堂,兩側廂房。
文昌閣內木構件 臺江史志/圖
閣內的斗拱、吊柱、云楣、雀替、花格窗欞等木構件,雕刻豪放、造型粗獷,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
菱形魚池 臺江史志/圖
廳堂前設有一口菱形魚池,旁繞假山雜有紫釉魚缸數口與石鼓幾件。第二層要從假山拾級而上,十余級石階粗糙的外表已被歲月打磨得锃黑滑潤。
大廟山上的樹陰掩映閣樓,愈顯寂寥。
文昌閣內的景象 蘭花圃/圖
繞行魚池,雜草叢生,小草既是文昌閣荒涼的佐證,也是文昌閣生命的另一種延續。這些枯了又綠的小草,撩人深思。
漫步在這幽寂的庭院,仿佛漸漸融入了那些散發著濃濃墨香的線裝古籍,讓我在細細品讀中思索著文昌閣的前世今生……
文昌閣高氏書齋歷史悠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在這高墻下的書齋里,高氏家族耕讀為本,以德傳家,走出了高魯這樣的高士鴻儒。
高魯肖像 福建檔案/圖
高魯,1905年畢業于福州船政學堂,后以優異成績被清廷派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學習,獲工科博士學位。
1909年加入同盟會。光復后,任南京臨時政府秘書兼內務部疆理司司長。
1923年10月28日,中國天文學會在中央觀象臺召開第一屆年會(第一排右七為高魯)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圖
1912年任中央觀象臺臺長。他是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也是第一位把天象儀介紹到我國的學者,并推動在我國創建天文館。
學貫中西的高魯,還是在我國最早傳播愛因斯坦“相對論”理論的學者之一。
《朱夫子家訓》 臺江史志/圖
古人云,『家訓』是一盞遠不熄滅的心燈。
好的家訓,影響著族人的心靈。在高氏古厝第一進廳屏門陰刻著鎏金的《朱夫子家訓》,家訓的內容體現了高氏家族立德重教,注重培養子弟讀書、仕進的風氣。
高氏古厝第一進廳屏門陰刻著的《文昌帝君陰騭文》 臺江史志/圖
文昌閣的大廳左右兩邊保留有兩塊硬木牌匾,為柳體陰刻的《文昌帝君陰騭文》。
牌匾全文貫穿著“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為國益民、樂善好施”的主線,強調從善重教,以德傳家。勸導人們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警示人們慎獨處世。《陰騭文》也是清代李毓秀編撰《弟子規》的重要源頭,文章字里行間充滿教育意義。
我不禁揣思:近百年來,高魯先生何嘗不也是深受家學中的儒家思想諄諄教誨,才塑造其高貴品格和精神風范的呢?
高魯先生先后擔任舊中國年代的高級官職30余年,在他的工作案幾上有一塊自刻『清白』二字的方形石章,作為人生座右銘。進而勉勵與鞭策自己身居高位,潔身自好,廉政守法。
1944年9月,福州淪陷,高魯抱病撤退,在撤退過程中,他目睹一些國民黨政府官員在逃跑中仍不忘欺壓百姓,令他十分憤慨,就在國難當頭之際,他致電重慶方面要求彈劾國民黨第三戰區長官。然而這個高官是蔣介石的心腹,不久高魯反遭免職降級處分,后來靠典當家中房屋和衣物度日。
『清白』二字,正是他一生廉潔的寫照。
高氏古厝內的一棵蔥郁的桂花 臺江史志/圖
院子上有一棵蔥郁的桂花,是棵久遠的老樹。高魯先生離開故鄉已久,到了晚年他貶謫回鄉,深居書齋。
抑或伏案博覽群書,抑或風清月朗夜晚,搬一張藤椅,靜躺香氣氤氳的桂樹下,仰望天穹的星象遐思。
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大動蕩之中,高魯先生深居這幽靜的書齋中,潛心研究天文科學,嘔心瀝血創辦我國現代天文科學事業。
高魯先生銅像 逐星科技/圖
1947年6月26日,高魯先生在福州病逝,享年70歲。彼時家中蕭條,竟無力成殮。
閣院里,高魯先生曾經的家眷和睦歡笑聲,擔憂國難的嘆息聲,隨他消逝。
此后,文昌閣一度歸于岑寂。
高魯先生經歷的時代正是國家處在艱難困苦之中,然而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忘科學報國初心,為后人樹立了崇高的品德和一代宗師的形象。
先賢夢破身隕,舊時月色依稀。因了遠行者的聲望,文昌閣貼上了名士書齋的標簽,盡管目前文昌閣靜待重新裝修,顯得荒寂,依舊引來四面八方的客人觀覽。
高氏文昌閣的一角 平話/圖
夕陽西下,走出高氏古厝,我腦海里久久回味著古厝廳堂上立德重教、耕讀傳家的家訓刻字。回眸暮色蒼茫中的文昌閣,心里充滿了無限的敬仰之情。
作者簡介:
亦舟,本名周而興,福建省作協會員,臺江區作協主席團成員。《福建鄉土》雜志執行主編,曾參與編撰《臺安兩地情》《臺江作家文叢》等出版物。
來源:區作協、區融媒體中心
部分圖片為作者供圖
? +
+
公開征集
請大家積極報送日常新聞線索(圖片、文字、視頻等)至臺江區融媒體中心郵箱,我們將擇優刊登。
電子郵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擊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