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臺江 | 百年前的“黃金地”原來是TA!
福州自古以來就是“海濱鄒魯”、“東南都會”、“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窗口。位于福州南面的臺江區,素有“福州商魂發源地”之稱,是福州的商貿中心。一部臺江史,半部福州商貿史。
“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宋朝龍昌期的這句詩道出了歷史上臺江的商貿盛景。
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
臺江的商貿發展歷史吧!
合沙成陸 商港勃興
古往今來,臺江的發展與水密不可分。唐及五代時期,臺江是個江邊沙洲,商船進出福州,多在臺江始發和停泊,而當時的上下杭也是一片汪洋。
上個世紀初閩江與內河水系互通,閩江發洪水時,上下杭也常常內澇
北宋元祐年間,瀛洲、蒼霞洲、義洲、幫洲合沙成陸,逐漸形成南臺(臺江)港。南宋時期,臺江河口地區是福州對外港運中心,先設“臨河務”、后建稅亭,向往來商船征稅、抽稅。宋時,福州城內有“西市”、“東市”,東市位于臺江河口附近,主要承接東面海上來的貨物,歷史上的南公河口地區“繁華殷盛,曾為全城之冠”。
航拍南公河口街區 葉誠/攝
到了明代,因泉州灣逐漸淤塞,許多海外貢船選擇南臺港作為停泊地點。明成化年間,朝廷將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至福州,并在河口琯后街設進貢廠柔遠驛,用于接待琉球貢使及商人,河口一帶成為專事中琉朝貢貿易的口岸,臺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集散地。
柔遠驛
明代是南臺港對外貿易的興盛時期。明弘治年間,為方便對日本、高麗及東南亞諸國,特別是對琉球國貿易的需要,督泊太監鄧原在臺江河口尾開鑿人工河道“直瀆新港”,直通閩江,海外貢船可從閩江口直駛新港。明朝周仕諧在《釣龍臺》一詩中寫道“近市魚鹽千舸集,凌空樓閣萬山低”,形象地描繪出明代南臺街市繁榮的景象。
千年商埠 繁華盛景
鴉片戰爭后,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臺江成為全國木材、茶葉、菇筍、紙張及洋貨的集散地,洋商、買辦、洋行匯聚碼頭,福州十邑、福建上下四府的商戶和各省商幫遍布上下杭。
1867年的臺江碼頭,依稀可見曾經的臺江繁華
清末到民國時期,臺江商貿發展進入黃金時代,上下杭地區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往來福州的商船多停靠于此。當時的上下杭被商人們奉作“黃金地”、“聚寶盆”,最鼎盛時曾聚集商戶260多家,會館10余所,錢莊、當鋪110多家,經營貨物達500多種,咸康參號、羅氏綢緞莊、黃恒盛布行等傳奇商號紛紛涌現!
上世紀四十年代臺江碼頭街景 平安臺江/圖
在過去,臺江不同地區的主要貿易行業也有所不同。如上杭街以紗布、顏料、中藥材、百貨、茶葉、糖類、海紙、錢莊、南北京果行等行業為主,是“上四府”延建邵汀商人的聚集地;下杭街以茶棧、銀行、錢莊等為主,是“下四府”福興漳泉商人的聚集地;幫洲以糧食業為主,是福建重要的糧市,有數十家糧行;義洲以柴行為主,鼎盛時聚集了30多家;中亭街主營魚貨;后洲桶街盛產木桶;洋頭口多土人仔泥塑店;洋中亭多販賣油紙傘的商鋪......
小商鋪 亦能推動大發展
在商賈云集的臺江,除了如雷貫耳的富商巨賈外,還有許許多多散落在街巷的民營小商鋪,他們多分布在龍嶺頂及隆平路一帶,是臺江商貿印記的重要組成。
龍嶺頂片區
還有一些小型的臨街店鋪如隆平路79–95號,為民國磚木雙層結構,雖歷經百年滄桑,透過這一磚一瓦仍依稀可見民國時期民營小商鋪的風貌。
臺江商人們曾在福州商貿史上
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些商行老鋪
更是臺江商貿繁華的
見證者、活化石
今天的臺江
正在加快產業現代化
大力推動商貿轉型升級
續寫千年商埠的興盛繁華
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臺江人民
也正奮力譜寫臺江發展新篇章
未來值得期待!
本期話題
第五期帶大家回顧了
臺江的商貿發展歷史
你們還記得
臺江的哪些老商鋪呢?
其中有什么有趣的回憶嗎?
快來留言分享一下吧~
臺融君會隨機抽取3位幸運兒
送上【福州臺江旅游地圖拼圖】一份
快來參與吧!
(參與時間截至1月7日18點)
來源:區文體旅局、區博物館、區融媒體中心
? +
+
公開征集
請大家積極報送日常新聞線索(圖片、文字、視頻等)至臺江區融媒體中心郵箱,我們將擇優刊登。
電子郵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擊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