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房藏著兩岸情!臺江這一服務暖人心!
福州日報關注臺江
臺江區臺胞權益保障法官工作室提供“一站式”服務
司法溫情修復兩岸親緣
涉及安置房產歸屬,當事人跨越海峽兩岸,這段暌違已久的親情,能否得到修復?臺江區臺胞權益保障法官工作室給出肯定答案,以“法理+情理”雙融合模式修復兩岸親緣,展現涉臺司法服務的溫度與效能。
黃女士祖籍福州,早年外出謀生定居臺灣,隨著年歲漸長思鄉心切,決定返回福州。回到福州后,她得知父親早年過世留下一套房產,征遷后置換補償了三套安置房。她在福州沒有住所,而且父親也沒有立遺囑,她希望能和幾個兄弟姐妹協商分割上述房產,但是其兄弟姐妹以“未盡贍養義務”為由拒絕協商。萬般無奈之下,黃女士到法院提起訴訟。
去年5月,福州市臺胞臺企交流服務中心揭牌成立,臺江區臺胞權益保障法官工作室隨之遷入,依托該中心開設法律援助“綠色通道”,以“一站式”“管家式”服務理念,為臺胞臺企提供高效、便捷的糾紛解決途徑。
了解案件基本情況后,承辦法官團隊借助臺胞權益保障法官工作室平臺,采用“背靠背+面對面”調解策略。法官首先分別與雙方溝通,向黃女士的兄弟姐妹釋明《民法典》中法定繼承規則,疏導其對“贍養義務”的認知偏差;同時充分考慮黃女士的現實困境,引導其表達對親情的珍視;隨后,組織現場調解,以家庭老照片、童年故事為切入點,喚醒兄妹間的情感聯結,并結合“老有所居”的倫理需求,提出“設立居住權+放棄繼承份額”的折中方案——兄弟姐妹為黃女士在其中一套安置房設立居住權,使其晚年有保障;黃女士自愿放棄其他房屋繼承份額。經多輪釋法說理與情感疏導,雙方最終達成和解。
此案的成功調解,是臺江區深耕涉臺司法服務的縮影,既保障了臺胞的合法居住權益,又彌合了跨越海峽的親情裂痕,體現了涉臺司法工作“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特色。下一步,臺江區將做細做實涉臺司法服務工作,依托臺胞權益保障法官工作室不斷開拓創新,扎實開展涉臺司法工作,強化涉臺權益保障,全力打造涉臺司法先行窗口,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注入司法動能。
來源:福州日報